
周末路过常去的面馆,卷闸门上贴着“转让”二字。老板娘蹲在门口收拾东西,见我过来,苦笑着说:“不敢再撑了,这个月连房租都交不起。现在出去吃饭的人少得可怜,谁还敢开饭馆啊?”
这条街曾是县城最热闹的“深夜食堂”:傍晚的小炒摊飘着锅气,烧烤店的炭火映红人脸,小面馆的老板一边下面一边和熟客唠家常。可最近几个月,这样的烟火气越来越淡——80%的饭馆关了门,连带着菜市场的菜农叹气、装修公司收不回尾款、出租车司机晚上跑空车、代驾失业、房屋租不出去、开发商卖的房子压在手里、银行信贷倍感压力……
大家都在问:好好的一顿饭,怎么就成了“问题”?
那碗被“盯上”的面条,藏着多少人的难
故事要从一碗面条说起。某银行信贷员和客户吃两碗面,客户抢着买单,结果信贷员被通报批评、罚款3000元。消息传开后,很多人慌了:“和朋友吃个夜宵会不会被查?同事聚餐要不要提前报备?甚至家庭聚餐会不会被误会?”
政策本意是纠治“公款吃喝”“权钱交易”,但现在有些地方执行起来却像“戴着放大镜找茬”:
私人聚餐要“留痕”,怕被说“利益输送”;
三人以上吃饭要“报备”,仿佛吃饭成了“敏感活动”;
就连企业员工聚餐,也被要求“严格审批”……
这些“土规定”像一张无形的网,把普通人的生活捆得喘不过气。更扎心的是,受伤的不只是吃饭的人——
开饭馆的老张贷了20万装修,现在每月利息压得睡不着;
卖羊肉的王婶,羊圈里的羊越养越多,买主却越来越少;
开出租车的李哥,晚上8点就收车,以前到夜里12点还有单;
代驾的小张又一次失业了;
赵妈的门面房降了三次价依然租不出去;
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因开发的房屋没人买而接近烂尾;
有的银行因欠房贷的客户断供而陷入困境;
政策执行偏了一寸,民生就凉了一尺。
八项规定不是“紧箍咒”,是“护身符”
有人说:“八项规定是高压线,碰不得。”但大家忘了,八项规定的初心是什么?是“整治公款吃喝、反对铺张浪费”,是让党员干部“接地气、守规矩”,而不是让老百姓“不敢吃饭、不敢消费”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
公务接待超标准,该查!
用公款请私人朋友吃饭,该罚!
但朋友间AA制吃碗面、同事聚餐AA制埋单、家庭团圆吃顿饭——这些再正常不过的人间烟火,凭什么被“一刀切”?
中央早就明确过:“八项规定约束的是公职人员的行为,不是限制群众的正常生活。”就像一位老党员说的:“咱们抓作风,是为了让干部更干净,不是让群众更憋屈。”
那些把“八项规定”和“百姓吃饭”对立起来的做法,本质上是歪曲了政策。就像用大炮打蚊子——用力过猛,反而伤了无辜。
给政策“松松绑”,才能让烟火气“旺起来”
现在的关键是:地方执行政策时,能不能多些“分寸感”?
其实中央早有提醒:“防止‘一刀切’‘层层加码’。”具体到餐饮业,不妨试试这三招:
第一,划清“公”和“私”的界限。
公务用餐要严管,但私人消费要松绑。比如明确“私人聚餐不设人数限制”“AA制消费无需报备”,让群众心里有底。
第二,给政策“打补丁”。
很多地方之所以“误伤”群众,是因为细则模糊。不妨出台“负面清单”:哪些事绝对不能做(比如公款吃喝),哪些事可以放心做(比如家庭聚餐),让大家一目了然。
第三,多听“市场的声音”。
饭馆为什么关门?菜农为什么卖不出菜?出租车司机为什么没单?这些问题,市场最有发言权。多到街头走走,多和老板、顾客聊聊,政策才能更接地气。
记得小时候,放学总爱去巷口的小面馆,看老板揉面、下面、撒葱花,那股子热乎气儿,比什么山珍海味都香。现在的我们,想要的不过是这样的“热乎气儿”——
是饭馆里飘出的锅气,是夜市里的谈笑声,是街坊邻居端着碗串门的烟火气。
这些“热乎气儿”,不是“铺张浪费”,而是“人间烟火”;不是“作风问题”,而是“生活本真”。
各位地方治理者,政策的温度,藏在“精准”二字里;发展的活力,藏在“松绑”二字里。
给饭馆一个机会,给百姓一份从容,给市场一点空间——
等街角的饭馆重新挂起招牌,等烧烤摊的炭火再次点燃,等我们的孩子又能拽着我们的衣角喊“妈妈,我想吃小面”——那时候,我们都知道:
烟火气回来了,日子就好起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