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
血火缅北:中国驻印军如何用铁与血,为四万万同胞打通“生命线”
1942年冬的昆明机场,寒风卷着枯叶打在水泥地上。一群穿着粗布长衫的学生挤在候机厅里,有的攥着课本,有的背着简单的行李。广播里传来通知:“前往印度的青年军士兵请立即登机……”队伍最前面,一个戴眼镜的清华学子攥紧了拳头——他是物理系的李明远,三天前还在实验室算公式,如今却要踏上异国的战场。 “一寸山
15
- 0
- 0
-
一位美国教授的抗战档案解密
2025年8月15日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当我们在纪念碑前献花、在纪念馆里默哀时,是否知道:那些被写进教科书的“关键战役”“战略决策”的背后,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博弈?那些被简化为“必然胜利”的历史进程,又有多少“偶然”与“代价”? 近日,笔者查阅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
19
- 0
- 1
-
饭馆都关了,我们的烟火气还能回来吗?
周末路过常去的面馆,卷闸门上贴着“转让”二字。老板娘蹲在门口收拾东西,见我过来,苦笑着说:“不敢再撑了,这个月连房租都交不起。现在出去吃饭的人少得可怜,谁还敢开饭馆啊?” 这条街曾是县城最热闹的“深夜食堂”:傍晚的小炒摊飘着锅气,烧烤店的炭火映红人脸,小面馆的老板一边下面一边和熟客唠家常。可最近几
8
- 0
- 0
-
做个好人的代价
昨天上午,我打算去市里看望一个老朋友,通过滴滴订了一辆车。在我上车后,驾驶员突然跟我说,让我取消订单,直接把车费付给他就行了。 我觉得这样做不合适,毕竟我是通过滴滴订的车,从安全和诚信方面去考虑,我坚持要通过滴滴线上支付车费。 于是驾驶员就说,你另外再找车吧,我这是汽油车,这个价格去市里不但没有利
15
- 0
- 0
-
一个村庄的传奇
一、梅庄之子 梅三省是梅庄唯一的读书人,也是梅庄最大的"活宝"。他身材瘦削,面容清癯,常年戴着一副圆框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——至少村民们是这样认为的。 梅三省的名声远播,不仅因为他是方圆百里唯一念过大学的人,更因为他有着非凡的"见识"。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梅庄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
13
- 0
- 0
-
荒原上的血色寓言:当政治狂热碾碎生命尊严
1970年3月的青藏高原,黄河裹挟着冰凌在峡谷间奔涌。来自江浙两省的200余名新兵,背着行军包徒步穿越海拔3000米的贵德县境,在苍茫暮色中抵达祁连山东段的老虎坡。这片被当地牧民称为"狼窝"的荒野,即将见证新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非战斗减员事件——当政治口号取代生存智慧,66条年轻生命永远凝固成祁连山
14
- 0
- 0
-
纯真年代:致那些有书信在我生命中留痕的朋友
清明节那天,我闲得无聊,终于下决心把五年前搬家时就应该整理的信件拿出来清理一下。 整整一箱子书信,纸张大都泛黄了。 那时候我经常投稿,来往最多的就是各编辑部的编辑。最熟悉的自己当是1982年编发我小说处女作《柳枝依依》的《百花园》杂志主编王保民。他编发我这篇小说的时候,好像是大学毕业刚到编辑部不久
23
- 0
- 0
-
被两部世界级电影传颂的英雄
他是一个真正的传奇。他一个人就在《泰坦尼克号》和《敦刻尔克》这两部世界级别的电影里,作为真实角色出现在银幕上。他就是英国海员查尔斯.莱托勒。 当电影《泰坦尼克号》还在剧本创作的时候,主创人员曾走访了很多生还者。在这些生还者痛苦的回忆当中,查尔斯的名字总会被大家提到。创作人员了解他的事迹之后,十分震惊
67
- 0
- 0
-
旅行恐惧症
经常出行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受: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,总想出去旅行;而旅行时间长了,又总想回家;还时不时的会感叹一声:“在家千日好,外出一时难。”而我除了这种感受,还伴有一种出行恐惧症。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,网上又爆出了2024年5月1日,梅大高速路面塌方造成48人死亡、30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。对地面上
109
- 0
- 0
-
一手好牌为何打得稀烂?
我极少写影评,更未写过电视剧评论,但看了华谊兄弟拍摄的电视剧《连环套》之后,竟压抑不住“吐槽”的欲望。按说,有国共合作、武汉会战、万家岭大捷及张谷峰战役等背景,加上中统、军统、中共高级特工以及日本特工的参与,编出一部好的电视剧应当是不太难的事儿。但就是这样一堆极好的素材,硬是被编排得惨不忍睹。 故事
574
- 0
- 8